1、我国石榴生产现状
我国石榴生产长期以来发展缓慢,自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,石榴生产才有了较快发展。到80年代中期,全国石榴栽培总面积约4200hm2,总产量约4000t。到1998年,全国石榴栽培总面积发展到34000hm2,总产量达49000t,面积和产量分别增加8倍和12倍。一些主产县、区已把石榴作为当地农村的一项骨干产业,如河南开封县、封丘县,山东枣庄市峄城区,云南会泽县,四川会理县等分别建立了万亩(约667hm2)以上生产基地;石榴的发展还渗透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,如河南巩义市的“沿黄农业综合开发”,焦作市的“太行山旱地农业开发”等,都把石榴作为主要经济树种栽培。河南新乡市、驻马店市、山东枣庄市、陕西西安市、湖北的黄石市、荆门市,广东的南澳县(海岛)等城市均把石榴定为“市花(树)”,作为市区重要绿化观赏树种予以发展。目前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是:良种化程度不高,管理粗放,病虫危害重,产量低,果实商品性差。缺乏品质优、产量高、抗寒性强的优良品种,温带地区经常出现周期性冻害。石榴是我国人民极其喜受、象征合家团圆、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的吉祥果品,中秋佳节送石榴更是果中极品。目前我国石榴产量不足水果总产量的0.1%,市场供应量极其有限,还不足以人均计算,为市场紧缺的珍稀果品,上市季节石榴售价高达10元/kg左右,高出苹果、柑橘几倍。许多地方市场上根本见不到石榴。石榴除鲜食外,还可以加工为石榴酒、汁、露,同时石榴还可以出口创汇,因此目前我国石榴生产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。
2 石榴在我国的分布及生产特点
石榴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,在气候方面横跨了热带、亚热带、温带3个气候带,年平均气温10.2~18.6℃之间,≥10℃年积温为4133~6532℃,年日照时数为1770~2665h,年降水量为55~1600mm,无霜期151~365d。在土壤方面,适应了热带、亚热带、温带20余个土种,pH值4.0~8.5。石榴为人工分布的果树,其分布最低海拔高度为50m(安徽怀远),最高海拔高度为1800m(四川会理)。石榴在我国的分布范围:北界为河北省的迁安、顺平、元氏,山西省的临汾、临猗,其北界极端最低气温为-18.0~-23.5℃;南界为海南省最南端的乐东、三亚;西界为甘肃省临洮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到西藏自治区贡觉、芒康一线;东界至黄海和南海边。水平分布的地理坐标约为东经98°~122°,北纬为19°50′~37°40′。